金刚经的研究

 

沈家桢居士述
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讲于纽约大觉寺

为什么佛答‘诸菩萨摩诃萨’和先答‘应云何降伏其心’?

  在金刚经里,须菩提向佛陀请示的问题是:‘世尊!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’佛先说了一个综合的答覆说,你好好听着,我讲给你听:‘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’可是在详细解释时,佛陀不再说善男子善女人,而说‘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’。在这里我产生了两个问题:
  第一个问题是,为什么佛在详细解答须菩提的问题时,称菩萨摩诃萨,而不称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?很多大德的注解都说,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,就已有资格被称为菩萨,所以佛称他们为菩萨,多少有点称赞他们之意。但是为什么称菩萨摩诃萨呢?摩诃萨是印度的梵文,摩诃是大,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,对初发心,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善男子善女人,佛称他们为菩萨,也许还可以讲得过去,称他们为菩萨摩诃窿似乎可能性不大。也有的大德将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字分开来讲,就是说菩萨及摩诃萨。认为在金刚经里,佛说如来是为了发大乘者说这个金刚法门,为发最上乘者说金刚法门,所以此句菩萨摩诃萨中,菩萨是指发大乘心的人,摩诃萨是指发最上乘心的人。这两种解释各有见地,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问。
  有一次,我参加一个大学的开学典礼,当校长向一千多名新生(即大学一年级的学生)训话时,他讲了很多大学里硕士及博士班的功课项目及研究设备,又讲了这批未来的硕士博士怎样的学习,怎样的研究,可是一个字也没提到一年级的功课是怎样子的。那时我忽然想到,啊!佛陀在金刚经法会中对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样吗?不也是一样地讲给他们听,大菩萨是怎样的理解、怎样的修行、怎样的降伏他们的妄心吗?换句话说,一旦发了心学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,就应该一开始就以大菩萨们的理解修行为榜样,大菩萨们应该怎样降伏其心,我们也应该怎样降伏其心。也就是说,我们一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就应该依照大菩萨们降伏其心的修法,一直修上去,做菩萨是这样修,成了大菩萨也是这样修,一直修到成佛还是这个心。因此佛陀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,并不是称这批大比丘为菩萨摩诃萨,也不是称这批善男子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为菩萨摩诃萨,而是告诉那些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,就像各位一样,是告诉我们,大菩萨是怎样修的,要我们都以大菩萨为榜样,如此去修,去降伏我们的妄想心。我这个解释,在别的注解里我还没有找到,也许我有自作聪明,不对的地方,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来研究。
  第二个问题,是为什么佛陀不直接照须菩提所问的次序先答‘应云何住’,而先解释‘应云何降伏其心’?上面我们已讨论过‘应云何住’可以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菩提心,应该怎样保持它,使这个无上菩提心不会退失;另一种是对程度比较深的讲,我们本有的真心,应该怎样安住,使它不动摇。
  先拿深的解释来讲,真心本来没有动摇,也无所谓动摇的观念,动摇的观念完全是妄想。真心亦无所谓安住,这个安住不安住的观念,也仍旧是妄想,所以真心根本无所谓住。佛经里有所谓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就是根本无所谓住的意思。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,平息了,不存在了,真心也就显现。这就是圆觉经里佛说的‘离幻即觉’。这并不是有一个和幻对立的觉。青天之所以看不见,是因为遮满了云,一旦云散,即是青天。因此用不着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,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,所以佛不答住,只答降伏。照浅的一种来讲,发无上菩提心的会退失,也是因为妄想心的炽盛,像火一样的在烧,所以要保持已发的无上菩提心,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,禅宗所谓但求息妄,莫更觅真,要知道一觅真,仍旧是妄。各位明白这点,就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只讲‘降伏’,而不答‘应云何住’了。
  从上面两个问题解释来看,可见佛陀接下去所讲的修行方法,实在是极为重要。我们学佛如果能把握这个法门,依教实行,不但可以福慧双修,而且是直趋菩提成佛的正路,也和与各位有极深因缘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悲愿,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无量悲心相契相应。


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

  我们想学佛,但是好像还没有好好上路。佛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,所以他指出大菩萨们应该怎样降伏其妄想心,我们也应该以大菩萨为榜样,怎样的降伏我们的妄想心。
  在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‘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,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,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’从上面这一小段中,我生起了五个问题,这五个问题现在我先列出来,而后再逐一解释:

  甲、为什么佛陀在说了一切众生之类之后,有必要将这许多众生类别详细的列述出来?
  乙、什么叫做‘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’?
  丙、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?
  丁、既然实无众生得灭度,为什么又叫我们去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呢?
  戊、这一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教法究竟是什么?

 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最后的一个问题,这段经文‘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’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,究竟在那里?我的理解是:
  第一,降伏其心,并不是压制而是引导,引导到另一个方面。为什么我这样讲呢?各位都明白,妄想心的根本是我们有一个我的观念,这是我,这是我所有的。可是佛所激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,并没有直接强调的说,你得降伏我见,你得将我的观念压制下去,或者消灭它。佛并没有这么说。佛说你得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他们得到解脱,帮助他们去掉烦恼苦痛,了脱生死,所以不是消极的克制自己,而是积极的帮助他人。这一点是非常善巧的。各位请想一想,如果一切众生都解脱了,都离苦得乐了,都了脱生死成佛了,你还会不会仍旧在生死中受苦呢?你也是众生的一份子啊!所以所有的众生都离苦得乐了,你也离苦得乐了。各位要晓得我的观念是一个人有生以来非常坚强牢固的,要想正面的压制消灭它,是非常困难的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现在把你的目标转移到旁人的身上,而且还强调说你帮助别人,你会得大的福报,我们凡夫听了,自然高兴的积极帮人,等到众生都离苦得乐了,你自然而然的离苦得乐,这不是很善巧吗?以引导代替压制,度人的结果就是自度,所以这条路,实在是我佛慈悲开导的善巧方便法门啊!
  第二,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双修。为什么我这样讲呢?各位请看经文:‘所有一切众生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’现在且不管什么叫做‘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’,总之这句话是要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,都得到解脱,都离苦得乐,都为他们好。这一点是绝不会错的,这不是积福吗?你帮人,就是修福。下面佛又说: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’这‘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好不容易懂。各位!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,就是智慧。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,所以好不容易懂。正因为不容易懂,我们要去了解研究,进而明白个中道理,这就是修慧。所以这段降伏其心的办法,不但善巧,而且是十足的福慧双修。


弥勒菩萨的金刚经颂偈

  在这里我想介绍给各位,弥勒菩萨称赞金刚经这段经文的一首偈。弥勒菩萨说:‘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,利益深心住,此乘功德满。’在这首赞偈中,‘常’是有恒心、久长的意思。所以这句话中,包含了三种心:广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。第二句‘心不颠倒’是不颠倒心。阿弥陀经中有一句‘其人临命终时,心不颠倒’,即是这个不颠倒心。第三句‘利益深心住’,利益是弥勒菩萨称赞上面的四种心,发了这四种心的善男子善女人,就得极大的利益;而且发的心,并不是浮浅的,浮浅的发心,禁不起八风一吹,就会被吹掉,所以这个发心是很深实的发心。这四种心一直放在心上,叫做‘深心’,这个时时放在心上称为‘住’,所以这一句叫‘利益深心住’。最后一句‘此乘功德满’,这个‘乘’指的是大乘。这句是弥勒菩萨对佛所讲的这个降伏其心的法门的一个总称赞,说依此法门去修,就可以圆满大乘的功德。各位,要弥勒菩萨这样称赞,是不容易呀!由此可见如此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的殊胜!
  现在我们将金刚经的经文及这首颂偈配合起来看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即是广大心,也就是说我的发心,不是只对少数有限的众生而发,譬如我只度中国人,这个‘只度’就有了限制,就称不上广大心。而且不单单是指人类(下面会详细解释)。所以要发广大心,是要对一切众生,都要有这样的发心。
  ‘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’这句经文,简单的说就是要这一切众生都成佛,这才叫做第一心。四宏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,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,都是代表了这个第一心。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’,这句经文是常心。菩萨度众生,有时为度一个有缘的众生,也许要花几世的时间,所以各位想一想,要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须要多久的时间啊!有的人这样一想,心里怕了,就不敢发心了,这样常心就不容易发起。各位,这个常久心和恒心,不但不容易发起,更不容易保持,这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紧要关键。我们读经、研究经典、打坐、做好事、念佛、助人,一切的一切,学佛修行,都要有愚公移山和磨杵成针的精神及毅力,继续不断地做,毁誉不计,成败不顾,十年、二十年、五十年,就这样经常不断的行之,这才叫做‘常心’。千万不要存着马上会顿悟的念头,更不要以为自己比人聪明,可以抄短路、取巧,这些想法都不是‘常’,都会在修行的时候障碍我们,使走入邪途。所以保持常心和恒心,实在非常重要。
  经文中的‘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,弥勒菩萨称之为‘其心不颠倒’。金刚经的最后,佛说了一首偈:‘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’如是观者其心即不颠倒。我也有一首偈介绍给各位:‘权势及财富,佳偶与子女,凡此皆真实,争取并保持。’诸作如是想的,其心即颠倒。为什么其心会颠倒呢?请诸位费神想一想!


为什么佛列了那么多众生的类别?

  接着我想和各位研究‘众生’这个名词。为什么佛陀在说了‘一切众生之类’之后,还详细列出许多众生的类别?‘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无色;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(有的版本最后一句分成‘若非有想,若非无想’两句)。’
  佛陀如果只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不是已经够明白了吗?为什么还要列举这么多的类别呢?这是我的问题。
  首先我们得承认,我们是人,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发点,因此一提到众生,就联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类叫做众生。这原不能说不对,所有的人类都属于众生,都可以叫做众生。可是反过来讲,众生这个名词,并不只限于人类,读过佛学的人至少晓得有六道轮回,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,都属于众生,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众生,人道、鬼道、畜生道、阿修罗道、地狱里受苦的有情,也都是众生。
  有的大德在解释金刚经‘一切众生’时说,更深一层讲,天道又可分为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这些天界的也都是众生。所以佛说,若有色、若无色,说修禅定修到某种程度,有所谓识无边处天、空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,这里的有情也是众生。因此佛列了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,这种解释也不能说不对。可是我觉得这还不是佛陀的本意。为什么我这样说呢?因为佛在讲金刚经时,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,都已具有阿罗汉的资格,他们不但对于四生六道早已明白,就是禅定中的各种境界也已了然于心。所以我的浅见是,佛陀在此处要指出的一切众生之类,不仅仅是有情的众生,还包括了无情的众生。
  所谓的无情,就是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飞机、汽车、电脑、房屋,一切的一切统统包括在内。因为一定要彻底证悟,一切有为法,包括有情无情,都如梦幻,都不真实,没有自性,一切是空寂的,才是证入本具的空性。所以单单说有情是空寂,也即是所谓的灭度,还是不够;要无情的现象,无倩的有为法也一切空寂,也都灭度,方才到家。但一般人,包括那时候的大比丘们,难免还因习气未尽,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无情,所以佛陀不厌其烦的列举了这许多类别,其中如湿生、化生、有色、无色、无想、非有想、非无想,都可以说是包括了有情与无情。
  ‘众生’这个名词,若照原义解释,就是众缘和合而生。众缘就是各种因缘和合起来的现象,这和佛陀教化我们‘性空缘起’的根本教义完全符合。所以佛陀并不单说一切众生,也不说一切众生若有情若无情,而详细的列举了有情无情的各种可能分类。我的浅见是,佛陀就是想引起听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的涵义。还希望各位大德的指正。
  在这里还得声明一点,我这个解释并不是说金刚经里提到的众生,都应该包括有情无情的解释,其中也有单指有情而说的。因为有情是众生的一部分,所以有情可以叫做众生,甚至于也有单指人类而说的,因为人类也是众生的一部分,也可以叫做众生。但是要证入空性,则必须照见五蕴皆空,有情无情都包括在内。换句话说,一切众生之类,都如空花梦境,都是虚妄,都不真实。所以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


修无相因,方成无相果。

  在继续研究灭度众生前,我想先介绍,一个极重要的佛教教理—修无相因,方成无相果。
  从前清朝时的读书人,心目中最高的目标是中状元,这个目标很单纯也很明显。现代人进了学校,目标就没有这么显著。不过有许多聪明才智的年轻人,也抱着一个目标,要读硕士、读博士。尤其是哥哥姊姊是博士的,我也要做博士。我们学佛的也不例外,也有一个最高的目标,这个目标就是成佛。
  我们是在六道中轮回流转的有情,要成为悲智两足尊的佛,就脱不了因果的自然定律。换句话说,要有成佛的果,就必须有成佛的因。而我们现在在六道之中,所能做的就是成佛的因,这个教理我将之归纳成三句话—佛是无相的果、不着相的果,所以要成无相的果,一定要种无相的因。换句话说,要修无相的因,方能成无上的果,方能成佛。
  ‘相’这个字,简而言之就是凡是一切相对的,有对待的一切,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任何色声香味触的现象,及人的脑筋所想到的任何思想、观念,可以用‘有’及‘无’来分别的,都是相,或者是有相。各位请注意,有相的因,只能得有相的果,所有一切有相的因,不论是善的,或是恶的,都不是成佛之因。要修无相的因,方能成无相的果,方能成佛。各位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成佛,而是在阿弥陀佛的大愿悲力加持之下,去修无相的因,而后方能成无相的果,方能成佛。
  各位请注意,我说要修无相的因,才能得无相的果,无相的果就是成佛的果,这几句话是我们人类所能表达的语言。可是,如果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无相的果可以得到,或者因今天修了一个无相的因而感到高兴,这就已经不是无相,而是有相,是一种执着。
  什么是执着呢?执着就是心中一有了‘有’或‘无’的相对观念,一有了‘好’或‘坏’的相对观念,这种相对观念就是执着,就成为有相,也就是颠倒。而我们常讲‘绝对’这两个字,事实上和相对是一样的。因为绝对这个名词是由相对而来,试想若没有相对,就没有所谓的绝对。换句话说,我们凡夫的起心动念都离不了相对的观念。那么,怎么办呢?
  各位可曾听过‘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’这句成语?种田、种花、种菜等,只要你浇水施肥除草做得勤,依因果规律,自然有好的收获。倘若拔苗助长,反而得到反效果。各位如能这样体会,就能悟出什么是无相之因。
  金刚经里,佛陀教我们如何降伏妄心中说‘所有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’,就是教我们耕耘的方法。做人如此,学佛的更要依佛陀的教导,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而心中没有众生的观念,没有我是在做善事的观念,没有这是一个受过我的恩惠的人的观念。当然,更不要帮了人之后,起了后悔或懊恼之念,这才是所谓修无相之因。


什么叫做‘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’?

  无余涅槃及灭度这两句是佛学专用的译名。涅槃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,涅槃的意思是不生,不生也就不灭,所以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做涅槃。我们人有烦恼,烦恼会忽然生起,也会消灭,因此烦恼不是涅槃。人的肉体会从娘胎出来,出生,会长大,会衰老,会死亡,所以人的肉体不是涅槃。
  ‘灭度’这两个字的意思,灭是灭其烦恼,度是度脱生死,就是不再受生死流转。本来我觉得佛如果说‘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’,好像已经够明白,为什么要再加‘无余’这个形容词呢?我的浅见是,因为金刚会上佛陀对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讲,他们都已经是达到阿罗汉的程度。阿罗汉他们的观念是烦恼已断,不再来受生死,所以已经达到涅槃的境界。可是他们的烦恼固然已断,无明习气还没有消尽,所以还是有余。照大乘经典上来讲,阿罗汉固然不再来投生,不再到人间来,但是还是有所谓的变易生死,就是菩萨的生死还没有尽,所以也还有余。这阿罗汉的涅槃境界,只能说是有余涅槃,还不是无余涅槃,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无余,因为佛陀是在对这批阿罗汉讲金刚经,所以着重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换句话说,是对他们讲,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,都回归本性,而不是要度一切众生成阿罗汉。这就是弥勒菩萨金刚经颂偈的所谓的广大心、第一心。这也是我们应发的愿。我们的愿力是普度一切众生都成佛,要普度一切众生都回归本性。
  下面的两句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,就是弥勒菩萨颂偈中的久远心及不颠倒心。不颠倒心是降伏妄心的金刚利器,也就是有相无相的关键所在。妄想心即因颠倒而起,有相即是颠倒。‘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’这三句话,是佛陀教我们如何修因;可是还是有相的因,有能度众生的我,有所度的众生,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一定要加上‘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,才是无相的因。各位,不但我们应该要这样修,就是成了佛,也是实无众生得灭度。金刚经中佛不是说‘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,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,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’


既然实无众生灭度者,为什么佛又叫我们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呢?

  为什么金刚经中,佛说实无众生得灭度,而还要我们去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呢?我希望各位不会和我有同样的疑问。因为我这个问题,是标准的凡夫之见,是妄想心,是颠倒心,是分别心,是比较心,是计较心,是所以成为凡夫而不能解脱的原因。也就是着相,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等相,一切的毛病都由此而生。
  如果各位对上面所研究的‘所有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这段经文,已经握住重心,现在这个疑问就不会产生。
 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?让我从三个角度来研究:
  第一,经文明明说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,又在金刚经的下半部佛说‘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’。请注意‘如是’及‘已’,换句话说,证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之后。
  第二,我们讲众生本空,是理解不是实证,如果你真实证众生本空,则我是众生,我也本空。换句话说您已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还问什么为什么佛叫我们度众生呢?
  第三,现在虽然满目皆是众生,你若不去灭度它,这个幻象老是存在,就造成生死流转。要灭度它,要从幻象中透过而见其本体,则本体本空。所以在梦中不觉梦境是幻空,一定要醒后,方知是梦,是虚妄,是不实,灭度也是这个道理,所以虽然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你还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。


依缘起性空立义

  众生本空,是佛法中的基本教理之一。众生本空,可以从性空缘起的道理来解说,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知识来作譬喻得解。
  我们先来研究缘起性空。要研究缘起性空,当先从诸法缘生讲起。佛陀亲证的真理,肯定了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知识观念,都是由各种因缘集合而生起或形成。如果你们怀疑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因缘集合而生的,不妨随时随地尽量去想它,看能否找出一种现象,它不是由任何因缘集合而生起,它是本来就存在,是永远不变,永远不变坏和灭亡,你可以将这种思维作为一种功课,看看有没有这种不由因缘生的现象,这种功课对你有很大帮助,唯有你自己想通了,才能坚定你的信心。
  所谓缘起,就是宇宙一切万物,如一件东西、一种现象、一种思想等,全是因若干种的因缘聚合而生起,在人的心目中显现出来,当这种因缘有所改变时,这些也随之改变;当种种因缘消散时,这些也消失了。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就叫做缘起。一切众生,不论是有情无情,都是缘起的现象。
  现在,我们要问,缘起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?一切众生万物万象都显现在虚空之中,为什么在虚空之中,会有这种种现象的生起和消灭呢?第一个答案各位一定会说,这很简单,因为虚空是空的,所以能含万物,如果虚空是坚实的,就不能有万物的生起和变动了。这个答案很对,因为虚空是空的。
  万物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?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。万物如果是固定不变的话,尽管虚空是空的,万物仍旧不变。白云不会变形,人也不能走动,不能长大,甚至不可能生出来,所以万物也是可变的。
  虚空是空,万物能变,那么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:什么东西或力量使万物在虚空中变动?人推车,车会动,这是人推的力量;火煮水,水能沸,这是火生热的力量。花的种子埋在土里,经过阳光水份的培养,种子会发芽,会长大,会开花,这是种子的因,加上泥土中的养份,水及阳光等力量而开花,这些不同的力量,佛法中都称之为‘缘’。
  以上所讲都是以物质为对象,车动、水沸、花开,这些都是人所能看到的,我们的结论是:虚空是空,万物能变,所以归纳出缘起的真理。
  现在,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人的思想观念,是否也是缘起的呢?我们常听人说,某某人是受了孔孟学术思想的影响,或者说某某人是受了贝多芬音乐的感动。这个孔孟思想、贝多芬音乐就是缘,受影响、被感动即是缘起。有缘起就证明人的思想观念,不是一生出来就固定不变的,它也像万物万象一样能变。万物在虚空中变,我们说因为虚空是空的,所以万物能变。那么思想观念是在什么地方变呢?佛陀说:思想观念是在你的本性中变。本性有如虚空,它是空的;正因为是空的,所以思想观念能在本性中生起、改变、消灭。
  现在,我们再进一步问,虚空这个概念是不是也是缘起呢?如果没有万物,也就无所谓虚空。虚空在人的心目中,能大能小,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所以虚空是人的一种观念,它也是缘起。
  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结论,这个结论是本性是空的,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在人的心中显现虚空万物、万象及思想观念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及人生。
  禅宗六祖惠能在听五祖讲金刚经,讲到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’时,大彻大悟,说:‘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’自性本自清净,即是‘性空’;自性能生万法,即是‘缘起’。所以六祖开悟时所说的这两句话,实在是性空缘起的实证注解。也说明了众生本空,但并不是说众生是没有的。众生即是六祖说的万法。众生或万法都在本性中显现,这有如万影都在一面明亮的镜中显现是一样的。说本性是空,也等于说镜子是空,因为镜子是空的,所以各种影子都能在镜中显现,也因为本性是空,所以能生万法,在本性中显现。
 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,看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讲的‘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’。众生既然都是缘起,有如镜中的影子。所谓灭度也是缘起的一种现象,并不实有。有众生得灭度或者我在灭度众生,也都是缘起的现象或观念,也是虚妄不实的。因此推论到最后,实在没有所谓的众生得灭度,既然没有实有的众生,也没有众生得灭度的一种现象。凡所有实有的观念,都是我们的五官给我们的虚妄的影像,所以我们说众生本空。


众生本空,似现代譬喻得解。

  以上是依据缘起性空的佛法理论来解释众生本空,现在我们再以现代科学来举例说明众生本空。不过我得声明,这个说法,只能说是我个人的经验,提供各位参考。我个人觉得以现代科学作譬喻来体会,要比引经据典似乎更容易了解,因为这种现代科学知识是现代人所特有,古代并没有。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,一切智者,要以譬喻得解。譬喻就是说要用这个时代所能懂的例子来作比较,这就像如果我们对美国人讲在河中淘米,他们决不能得解一样。所以这也是身为现代人的福报。
  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,我想先请问各位,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术馆欣赏同一幅画,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,是否完全一样呢?假如你的视力是正常的,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视眼,现在请他拿掉他的眼镜,再请他看这幅名画,那么你们两位看到的
  峨是否完全一样呢?如果你再换上一副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做的眼镜,那么在你们两人的眼中,这一幅画是否完全一样呢?这说明了每一个人所看出去的世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。不过我们的眼睛的构造是差不多相同,所以即使有小小的不同,并不会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  一个色盲的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了。一个生下来就瞎了眼的人,可就不能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。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,向他解说什么是你看到的,例如天上的飞机,或者早上海边的朝阳等,看他能不能懂。
 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我们所看出去的东西,并不可靠,但并不表示这些东西是虚妄不实,或者是本性是空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虚妄不实世界中的一份子,时时受我们的眼睛、耳朵等影响,而不能看到宇宙真相。那么怎样才能不受眼睛和耳朵的影响呢?数千年来,不少宗教所教的禅定,其目的就是在减少因受眼耳等所受的影响,而造成不实的印象。
  禅定的要点,是先得把你脑子里装满不真实的印象、思想和观念都空掉,这好比你要装东西到一个瓶子里,你得先把瓶子里原有的东西都倒干净,瓶子空了才能装东西。禅定也是如此。禅定和装瓶子不同之处在于,修禅定的瓶子空了之后,并不另外再装东西进去,而这个瓶中会自然散发一股香气。什么香气呢?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,这种禅定的修习,在佛法中称为止观。也就是妄心降伏,本性自显,或者明心见性。
  可是我们还没有这种禅定工夫,妄心未降伏,本性也未显露,怎么办呢?这里提供一个以科学智识作譬输来做观想,随时随处持之以恒,不断地观想,慢慢的,妄想心自会减轻,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没有机会生起来,是同一道理的。
  怎么观想呢?先观想所有的东西都是‘能’。这个‘能’只是人类用来表示一种概念的名词,英文称它为ENERGY,这也是人定的一种名词,至今尚无法严格地下定义说明ENERGY究竟是什么?或者‘能’究竟是什么?
  在爱因斯坦以前,科学家说世界上的一切,可以分为两大类:一是物质,二是能。物质之间可以互相变换,譬如水可以变冰,冰也可以变水;能之间也可以互相变化,如电可以变光、变热,光热也可以变成电。可是物质和能是两件基本原素,不能互相变换。一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计算,发现物质和能也可以互相变换,这就是著名的E=mc2方程式。最初很少人相信这个说法,直到原子弹(物质)爆发后(变成大量的热和光),再也没有人怀疑物质也是能的理论。如此一来,宇宙间的一切,都是‘能’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之下变现出来的现象。
  现在我们将这个观念先肯定下来,然后再练习观想。以我个人的经验,开始时先观想简单的物质(即无情的众生),这样较易下手。例如从水开始观想:先拿一杯水,先透过水的外形,想水是H2O,是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。再想这种原子都是能,想想什么是能?能是不可捉摸,看不见,也没有声音,我们叫它能。再看这只杯子,也是许多原子组合而成,原来杯子也是能的变现,如此透视观察下去,在你的眼睛前,这还是一只装满水的杯子,可是在你的观念中,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,已经无形无相了。等你把简单的物件观想纯熟了,就可逐渐透视比较复杂的东西。试试看,拿一只小狗来透视,观想它的毛、皮、肉、血、骨等,你会发觉这些都是各种原子组织起来的。这些都是能,狗的叫声也是能,它能跑、能跳也是能。而你手里抱着的仍是同一只小狗,但是在你的透视之下,已完全变了不可捉摸,无形无相的能。
  各位请自己试试看,你也可以透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,或自己最讨厌的东西,而不论是你最喜欢或最讨厌的,都是能,二无区别,这就是利用现代知识,使你能透视和观想宇宙的真相,如此不断地观想,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,不论是有情或者无情的众生,其本性都是能,都不可捉摸,都是无形无相,这就是宇宙的真相。
  经过这一连串的观想透视之后,如果我们将‘能’字换成‘空’字,又有什么不同呢?这还不都是人定的名词而已,这就变成众生本空,但在人的眼睛之中,众生依然遍地皆是。由此观之,佛理如能通达,观想如能成就,虽然可以在理解上减轻烦恼和执着,但还不是实证的。甚至于还未达到阿罗汉的能空掉肉体的我的程度,或大菩萨的能变化如意的境地。换句话说,我们理解了众生本空,是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,但还是凡夫,不能消除肉体上的痛苦。人有伤还是会痛,有病还是会苦,这个认识非常重要,所以了解众生本空是修慧;要减除现世的苦痛,就必须消除以往的业障,就必须修福。也就是说在你还未实证之前,因果的自然法则还是控制着你,唯有修福,才能消业除苦。单单了解业是空的,苦是虚妄的,虽然是正知正见,但还是不够的。佛陀在金刚经中并不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而先强调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灭度无量众生就是修福。而且佛陀接下去又说:‘复次须菩提,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’布施也是修福。
  我们所谓知识份子的,往往喜欢修慧,而忽略了修福,这实在是我们的弱点。我们千万不可以为自己经论已通,辩才无碍就够了,这种人往往会业障丛生,不是做事不顺手就是多病多痛。因为过去无数世来的宿业积怨没有减轻消除,就成为有慧缺福。这正像那位阿罗汉所说的‘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’。如果各位有了这种感觉,就应该力行积福,以求平衡。由此可看出平日福慧双修是最妥当的修法。

Copyright @ 2003-2012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站长信箱:fcyzx@china777.org  沪ICP备11002255号